船用岩棉板热荷重收缩温度实验
船用岩棉板热荷重收缩温度实验是评估船用岩棉板在高温和恒定载荷共同作用下,抵抗收缩变形能力的关键测试,直接关系到其作为船舶隔热防火材料的可靠性 —— 当船舶发生火灾或高温事故时,岩棉板需在一定温度和自重 / 外部载荷下保持尺寸稳定,避免因收缩导致隔热层失效或结构坍塌。
以下是该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实验前准备
样品选取与处理:从同一批次船用岩棉板中选取 3 块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尺寸需符合标准要求(通常为 250mm×250mm,厚度为实际使用厚度)。
样品表面需平整、无破损,去除表面可能存在的杂质或浮尘。若样品为复合岩棉板(如带铝箔贴面),需保留完整结构,确保测试状态与实际应用一致。
设备与工具准备:核心设备为热荷重测试炉(能精准控制炉内温度,升温速率可调节,且配备样品承载装置和载荷施加系统)、位移测量仪(精度达 0.1mm,用于监测样品厚度变化)、载荷施加装置(可施加恒定压力,通常为 0.2kPa,模拟岩棉板实际使用中的自重或上层结构载荷)、温控系统(能实时记录炉内温度和样品温度)。
辅助工具包括游标卡尺(测量样品初始尺寸)、样品架(固定样品,确保受热均匀)等。
参数设定:根据船用岩棉板的相关标准(如 GB/T 11835、IMO 规范),设定实验参数:
初始载荷:施加 0.2kPa 的恒定压力(通过加载装置均匀作用于样品上表面);
升温速率:通常为 5℃/min(模拟火灾时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终止条件:当样品厚度收缩率达到 10% 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热荷重收缩温度);若温度升至 1000℃仍未达到 10% 收缩率,也需记录最终状态。
实验流程
初始状态测量:用游标卡尺测量样品的初始厚度(在样品不同位置测量 3 点,取平均值),记录为初始厚度值。将样品水平放置在测试炉的样品架上,确保样品中心与炉内温控点对齐,避免边缘效应影响受热均匀性。
载荷施加与仪器调试:通过加载装置对样品上表面施加 0.2kPa 的恒定载荷,确保载荷均匀分布(可通过柔性加载板实现)。
安装位移测量仪,使其探头垂直对准样品中心位置,连接数据记录仪,调试设备至正常工作状态(温度、位移、载荷数据均能实时采集)。
升温测试过程:关闭测试炉门,启动温控系统,按 5℃/min 的速率开始升温。过程中,实时监测并记录以下数据:
炉内温度(每 1min 记录一次);
样品厚度变化(通过位移测量仪连续记录,计算实时收缩率:收缩率 =(初始厚度 - 实时厚度)/ 初始厚度 ×100%);
载荷稳定性(确保压力始终保持在 0.2kPa±0.02kPa,避免载荷波动影响测试结果)。
终点判断与停机:当样品厚度收缩率达到 10% 时,立即记录此时的炉内温度,该温度即为该样品的热荷重收缩温度。
若温度升至 1000℃时收缩率仍未达到 10%,则停止测试,记录此时的收缩率和最高温度。测试结束后,待炉内温度降至室温,取出样品,观察其外观变化(如是否熔融、焦化或结构溃散)。
结果判定与分析
结果计算:对同批次多个样品的热荷重收缩温度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批次岩棉板的热荷重收缩温度。
若单个样品的测试结果与平均值偏差超过 5%,需检查是否因样品缺陷或测试操作问题导致,必要时重新测试。
合格标准:船用岩棉板的热荷重收缩温度需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例如 IMO(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用于船舶舱室隔热的岩棉板,热荷重收缩温度应不低于 650℃;关键防火区域(如机舱)的岩棉板,要求可能更高(如不低于 800℃)。若测试结果达到或超过标准值,则判定为合格。
失效分析:若样品收缩率提前达到 10%(即热荷重收缩温度偏低),可能原因包括:岩棉板纤维质量差(耐高温性能不足)、粘结剂比例过高(高温下粘结剂失效导致结构松散)、密度不均匀(局部疏松部位易收缩)等,需追溯生产工艺进行改进。
注意事项
测试炉内温度场需均匀,定期校准温控系统,避免因局部高温导致样品提前收缩,影响结果准确性。
载荷施加需均匀,避免样品受力不均导致局部变形过大,干扰整体收缩率的测量。
样品安装时需确保与位移测量仪探头垂直对齐,防止因角度偏差导致位移数据失真。
实验过程中需做好安全防护,高温炉操作需佩戴隔热手套和护目镜,避免高温烫伤;测试结束后,样品可能带有高温或有害气体,需在通风环境中冷却处理。
通过该实验,可精准评估船用岩棉板在高温和载荷双重作用下的稳定性,为船舶隔热防火系统的材料选型和安全设计提供关键依据,保障船舶在火灾等极端情况下的结构安全和人员逃生时间。
以上就是 [ 船用岩棉板热荷重收缩温度实验 ] 的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 中研检测 。
如果您有检测的需求,欢迎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解答任何问题并提供专业的检测方案。
本文图片文字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素材整理发布